查看原文
其他

编译所 | 潘光旦: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潘光旦 碎金书坊 2023-05-18

编|译|所

2018年17期

逆流而上的鱼

对于西方的朋友们来说,这一大串宗教和迷信团体,在同一个社区里和谐共存,友善相待,似乎是非常奇怪而难以解释的。但中国人视之为理所当然,使西方历史成为黑暗时代的宗教迫害他们的确毫无所知,对于那些确实了解西方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反过来,这种迫害  显得特别奇怪而无法解释

——潘光旦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潘光旦 

对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每一个西方来客都会首先注意其繁复多样性。各民族都是这样,无数的信仰与宗教实践均起源于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实指对于所有自然物的崇拜,包括对天地日月星辰、高山大川、体现自然力量的风雨雷电的崇拜,以及对很大一部分动植物的崇拜——特别是那些以年深日久闻名的动植物,不管其长寿之名是真实的,还是被赋予的,如大树和乌龟;还有那些长相怪异、异乎寻常的动物,如蛇和刺猬;还有那些大有用或大有益于人类的动物,如在中国历史的某个时期,猫、马、牛,甚至老虎都曾受到崇拜;还有那些承载神秘或传奇价值的动物,如龙、凤凰和独角兽(在形貌上接近西方自埃及时期以来的同名神秘动物)。祖先崇拜与圣贤崇拜,实际上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些信仰中的绝大多数是流行于全国范围的,也有一些是很地方化的;比如说,面对一只刺猬时所表现出的宗教敬畏感,或许仅在华北的某些地方才能见到。再者,就时间而言,一些信仰要比其实际用途更有久长的生命力,如人们对猫和牛的敬意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很显然,完整的万物有灵信仰清单是不可能列出来的,但举出这些例子也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接下来从历史的顺序来讲也许应该是道教。这个宗教,据说是2500年前由孔子的同代而长于孔子的老子创立的。应该对道教的两个方面作相当清楚的区分。首先,它是一种尝试将上面提到的所有万物有灵论信仰加以组织化和理性化的努力。这种尝试多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达到建立一种一神论的、信仰三位一体的神管辖其他次级神的等级体系这样的程度。它也成功地产生了一种具有神职机构和世袭教主的教会;世袭教主的“梵蒂冈”在江西省,而且是生物上的世袭。对于道教徒来说,除了蒙元时期以来的一个分支以外,他们对婚嫁之事能安之若素。道教的教主制度延续了大约2000年,大约20年前才走向终结。道教的另一方面,它事实上是一种信奉自然的、原始的哲学的团体;尽管它已经流布甚广而且直到今天还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态里,但我不拟对此多谈,因为它远非宗教信仰与实践所能涵括了。

悬空寺 来源:Wiki Commons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该寺始建于北魏年间,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期重建。

儒家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出世,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像道教的第二个方面一样,儒家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可以描述为人文思想的哲学体系。儒家思想是很清楚的不可知论;尽管它对所有宗教采取怀疑态度,但同时又对它们都予以宽容,只要它们没有发展到教条与狂热的地步。事实上,儒家把它们都看作人生的工具予以接纳,以其增加生命的色彩和丰富程度,对于它们的某些成分都能吸纳过来作为自身体系的组成部分,譬如祖先崇拜和历史人物崇拜(他们或以德行,或以政治经济成就,或以学问对中国文化大有贡献)。与那些或独立存在或包含于不同宗教之中的其他诸种哲学体系相比较,儒家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结构的根基具有最为广泛的影响力。

还应该就孔子之后不久出场的墨家说几句话。墨子提出的思想系统,虽然短命,但在它兴旺发达的几百年间具有巨大的准宗教影响力。据说,一度曾经有中国的一半地方充满墨子的追随者。通过赞扬天志以及兼爱的必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墨子预先提出了几个世纪后耶稣在迦南的教诲。

佛教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国宗教,可追溯至基督教纪元的第一个世纪,自此时起开始兴旺发达。知识分子爱其哲理与形而上学,普通民众则将其视作偶像崇拜,后来其中的一些信仰与实践慢慢变得与万物有灵论以及道教越来越分不清楚了。

6世纪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和甘肃获得大量的信众。自蒙元以来,云南拥有可观的穆斯林居民。第三个外来的宗教是基督教。最初的形式是7世纪时一神论的聂斯托里派(景教),其次是元朝时很快消失的方济各会的天主教,再次是16世纪末的耶稣会的天主教,最后是大约一个世纪前来华的新教。还应该提一提被中国人称为“蓝帽回回”的几千个犹太人,他们是10或11世纪来华,逐渐在生物上和文化上被吸收到中国人口之中,现在仅在河南省发现极少数残余。

一团和气图 来源:Wiki Commons

《一团和气》是一幅由明宪宗朱见深绘制的工笔画。画中陶渊明陆修静慧远禅师三人环抱一团,状似弥勒佛,细看又为三人。左人着道冠,右人戴方巾,中间者手持念珠,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合一的思想,与虎溪三笑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西方的朋友们来说,这一大串宗教和迷信团体,在同一个社区里和谐共存,友善相待,似乎是非常奇怪而难以解释的。但中国人视之为理所当然,使西方历史成为黑暗时代的宗教迫害他们的确毫无所知,对于那些确实了解西方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反过来,这种迫害  显得特别奇怪而无法解释。如果要为中西方这种感情上的巨大差异寻求解释的话,这里我冒昧提出几点想法。

一、如果不算最早的历史时期的话,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引进之前,中国人对于任何所谓的“启示宗教”一无所知。对于普通的具有一点儒家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宗教是人造的,与艺术、哲学以及其他文化工具属于同一类东西,都是人为设计,用来增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调适能力的。宗教本身可以被看作是工具;它可以使人类的个体或集体精神更为活泼有味;它给生活增添了色彩和华美,就像音乐和文学一样。它还可以看作是协同其他工具发挥作用的手段。譬如说,一个老太太,天天习惯于在自家的观音像前叩头几十次,她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她的虔诚,但同时因此而有意无意地成为一种常规的形体锻炼,从而提高了她的健康程度,毕竟这项活动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实际好处,而不仅仅是表达虔诚。只要祈祷时在精神上有益,经常性的叩头又能在身体上具有疗效,外人又何必在意人家是因为道教、佛教还是其他途径做这些事情呢?

二、在儒家人文思想无所不在的影响之下,普通中国人学会了对各种各样的人类差异保持宽容态度,对宗教的差异也是如此。这样,在全国之内,你可以发现佛教和道教的庙观并排而立。在西山之上,俯视昆明湖的三个主要的庙宇,两个是佛教的,靠近山体崩塌造成的悬崖边的那一个,是道教的。在许多庙宇,特别是中国西南的庙宇,你可以发现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像放在同一个神坛上。还有,在送葬的行列里或悼亡仪式里,你可以发现一群一群的道士,和尚(偶尔是尼姑),紧接着行进,轮换着吹吹打打,吟唱着各自的经文。这种情景使人想起一本出自不同文学流派的作者的专题文集或诗歌选集;如果批评家非要吹毛求疵地说不是所有的撰稿人都是古典学者或浪漫主义者,那么除了暴露他自己的心胸狭窄和顽固不化以外,恐怕会一无所获的吧。

虎溪三笑图 来源:Wiki Commons

虎溪三笑讲述了慧远陶渊明陆修静庐山的虎溪大笑而别的故事。它表现了古代中国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理想的和谐关系。

在宽容精神这方面,荣誉必须要给予佛教和道教,它们没有一个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显露出高度的教条主义和排外性。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说清楚这一点。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几十年来一直习惯于在大城市周边山上的佛教或道教的庙观里举办暑期会议与静修会议,据我所知,至今从未遇到过基于宗教原因的粗暴拒绝。反个方向试试,将会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三、值得注意的是,很大程度还是在儒家的影响下,其他多种宗教的信众学会了在他们的信仰、表达以及实践中保持节制的态度。道教和佛教从未真正地劝人改宗信从,还不像十字军战士那么好斗。鼓动性的福音布道会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性狂热在中国历史上完全没有的,即便有也是极为少见的。新的教派不断产生,但教派冲突却闻所未闻。刚才已经提到,道教徒对正常的婚姻生活没有顾忌。而佛教的僧尼尽管信奉独身生活的价值,但同时他们极力向赞助人和信众讲述家庭的德行,如果后者想要弃绝家庭与社会生活,开始超脱尘俗的修行时,他们会建议将这个愿望加以推迟,等他们的父母安然死去,孩子顺利地被抚养成人以后再着手进行。

在结论部分,我想提一提英国著名的作家与科学家佛朗西斯·高尔顿关于基督教的一个评论。他说:“基督教把我们祖先的血统给畜化了。”也许他对基督教的谴责太过强烈了。我个人对基督教极为欣赏,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多点基督教的话,无疑能够使中华民族的生活更为丰富。但我同时也相信,像这样经过研究得出的意见,在任何意义上说是恰当的。然而对于中国的宗教信仰来说,这个意见却是完全不适合的,无论中国本土成长的宗教还是自外移植而本土化的宗教,都是这样。


本文选自《逆流而上的鱼》,作者潘光旦。文章原载《昆明》,[美国]红十字会市区俱乐部编印,1945年7月出版,署名:Quentin Pan,吕文浩译,潘乃穆校。





《逆流而上的鱼》

 作    者:潘光旦 著 吕文浩 编

 开    本:32开

 装    帧:精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时代潮流里的事物未必尽是,社会遗传里的事物也未必尽非。”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于时代变革之际,提出承续与新变的命题,《逆流而上的鱼》即为其相关讨论的长短评文章集。其中谈到许多今日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如青年恋爱、幼儿教育、老人赡养,深具启示。书中不少篇目皆为第一次整理出版,其英文作品《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是第一次翻译发表。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会学家,1934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1952年至196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在优生学、社会学、民族学、性心理学、翻译等领域有突出的贡献,同时广泛参与中国现代社会问题的讨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



 


谢谢观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商务学术中心文史室新书一览,点击封面查看资讯或文摘


往期精彩回顾

编译所 | 布罗代尔如何看马克思

编译所 | 明克勒:皇帝纪念碑与“红胡子”归来的神话

编译所|滕固:艺术批评家苏东坡

编译所 | 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

编译所 | 陈平原:诗心与童心 ——读《西游记漫话》
编译所 | 何其亮:黄陆之爱——法律、媒体、大众娱乐与20年代末的保守思潮

编译所|郭少棠:反思多元现代性

编译所|费孝通:为什么我们到瑶山去呢?

编译所 | 张旭鹏:小说何以表现历史——小说里的法国大革命

编译所|梅雪芹:英格兰景观中的历史

编译所 | 高岱:威廉·霍斯金斯与景观史研究

编译所 | 布罗代尔:一部关于地中海的伟大历史

编译所|潘酉堂:《林庚<中国新文学史略>》整理记

杨联陞致钱穆信:关于新亚书院与《朱子新学案》

陈志强:帝国历史的横向剖析


新书坊 | 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新书坊 |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

新书坊 | 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修订版)

新书坊 | W.G.霍斯金斯:《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刘北成、杨念群、倪玉珍、海青:莫娜·奥祖夫“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戳原文,将好书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